TL;DR

  1. 每个人虽不能改变国家,但都有表达不满的权利,这是参与公共事务的基本方式。
  2. “别抱怨,去行动”实际上是对普通人的道德绑架,忽视了权力结构的不平等。
  3. 不满是一种真实且必要的政治能量,是权力失灵时的警报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。
  4. 被工具化的“正能量”常用来压制批评,维护权力稳定,削弱社会的多元声音。
  5. 社会进步依赖多元声音的角力,每个人都有权让国家听见自己的不满。

每当社会矛盾浮出水面,总有人跳出来说:“与其抱怨,不如去行动”“要正能量,不要负面情绪”,好像只要不参与体制、不手握权柄,任何批评都成了无能狂怒。这种话听上去冠冕堂皇,实则充满傲慢,是一种对普通人的道德绑架。

现实是,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拥有“参与决策”的权力。他们不是立法者,不是官员,不在权力的桌边。他们唯一的武器,就是表达不满,哪怕只是发一条微博,举一张白纸,或者在微信群里说一句“这不合理”。这是他们的声音,是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唯一方式。嘲讽他们“只会抱怨”,无异于要求一个手无寸铁的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。

社会不是一个同质化的机器,而是由数以亿计的个体组成的多元结构。有人能坐进会议室推动改革,有人只能在街头喊出愤怒。前者固然重要,但后者从不无用。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改变,从来都不是在某个“理性沟通”的午后敲定的,而是在人群情绪积聚到极点的夜晚爆发出来的。你可以质疑这种方式的“激烈”,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价值。

我们必须承认:**不满,是一种真实的政治能量。**它可能混乱、情绪化、不专业,但它是底层社会最原始的警报器。当权力不再倾听,制度不再回应时,不满就成了唯一能震动它的声音。一个没有抱怨声的社会,未必是幸福的社会,更可能是压抑和恐惧弥漫的社会。

而“正能量”一旦被绝对化、工具化,往往就蜕变成了另一种维稳话术。它不再是鼓舞人心的力量,而是钝化批判的利器——仿佛只要质疑了,就“不爱国”;只要抱怨了,就是“破坏团结”;只要愤怒了,就是“负能量”。这种话术真正服务的,不是社会进步,而是权力稳固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很多社会事件中,最先喊出声音的人往往不是最终的受益者。沉默者在享受果实,批评者却在承受代价。真正让问题被看到、被重视的,恰恰是那些被讥讽为“闹事”的人。他们不完美,也未必“讲道理”,但他们承担了风险,撕开了沉默。

所以我们要问:这个社会为什么让人只能靠抱怨?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“去行动”?行动的代价为什么如此高昂?表达不满,为什么就成了需要自证清白的事情?

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,表达不满不该被视为“敌意”,而应被视为“参与”。“键盘侠”不是敌人,而是体制外的声音提醒,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民监督。我们可以要求批评更建设性,但不能剥夺他们表达情绪的权利。

最终,我们要追求的,不是一种声音压倒另一种,而是承认每一种声音在社会中的价值。推动社会前进的,从来都不是单一的“正确”,而是多元的力量角力。

不是所有人都能改变国家,但每个人都有权让国家知道:我们并不满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