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改革开放”并非施恩:打断双腿再递拐杖,不值得感恩戴德
TL;DR
- 历史责任:改革开放不是“英明施政”,而是对毛时代极权灾难的迟到补救,不能掩盖制造灾难的始作俑者。
- 发展错失:中国原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,若无前三十年政治折腾,早应迈入发达国家行列,改革只是回正,而非突破。
- 基本职责非恩赐:政府“让人民吃饱”是最基本职责,不能把取消饥荒当成政绩,更不能要求人民感恩。
- 成果分配不公:改革开放红利主要流向权贵与资本,民众受惠有限,贫富差距与社会焦虑反而加剧。
- 叙事操控:官方宣传以“感恩”取代反思,塑造人民的顺从心理,使权力摆脱历史责任。
- 核心警醒:改革不是“恩赐”,而是“修错”,不能对递来的拐杖感恩,而应质问是谁打断了腿。
- 总结:面对以灾难开场、以修补为荣的历史,我们需要的是清醒和追问,而非感激与歌颂。
四十年来,“改革开放”被中共反复包装成拯救国家于水火的英明之举,一项伟大的“自我革命”。在官方宣传中,它仿佛是一个高瞻远瞩的领导集体,扭转乾坤,让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。但问题是:若非前期的极权失误,中国真的需要如此“艰难爬升”吗?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果,究竟是政绩,还是迟到的补偿?
一、“改革”之前:先得承认是谁制造了灾难
毛时代的经济与社会崩溃,并非所谓“探索的代价”,而是高度集权与对常识的系统性压制的直接结果。从大跃进到文革,数千万人的死亡与十数年国民经济的瘫痪,是人为制造的惨剧,不是历史的偶然风暴。
当一个政党把国家的双腿打断,再在数十年后递上一根拐杖,却要求全民感恩戴德,这不是“为人民服务”,而是“为错误粉饰”。改革开放如果要被赞扬,首先应建立在对前期灾难的清算与道歉之上,而不是掩盖与转移。
二、我们本来可以更早、更快、更好
中国地大物博、人口众多,有着发展工业、科技和现代化的天然优势。早在20世纪50年代,中国的人均GDP与韩国在同一水平线上。但经过30年的折腾,中国在1978年的人均GDP只有韩国的1/7。等到所谓改革开放之后的“腾飞”,不过是追赶曾被自己落下的世界。
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,并非什么神迹,而是一个理性政策导向下的自然结果。台湾、新加坡、韩国在没有“改革开放”这个剧本的前提下,早已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。如果中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正常运作的政府——保障产权、尊重市场规律、不折腾知识分子、不发动政治运动——以我们的资源禀赋,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应接近发达国家水平。
可惜历史不能重来,我们只拥有“如果”。
三、“喂饱人民”不是恩赐,而是义务
很多人为中共“让人民吃饱饭”而感激,但这是现代国家最基本的职能。如果一个政权能把本可以避免的饥荒当作功绩的背景板,把“取消配给”当作伟大成就,本身就是一种倒置的逻辑。一个政府的正当性,难道是建立在“不再把你饿死”之上?
把底线当作高线,把灾后重建当作伟大胜利,这种宣传策略的成功,依赖的是人民历史记忆的断裂、教育系统的失职和信息自由的缺失。许多人在不知真实历史的情况下,将“改革”视作施恩者的馈赠,而不是对早期政策错误的勉强修补。
四、改革开放的“红利”最终归谁?
不可否认,改革开放确实改善了整体生活水平。但更重要的问题是:谁得利最大?
数据显示,从90年代开始,中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,权贵资本在制度庇护下瓜分了大部分增长红利。普通民众在为房价、医疗、教育焦虑的时候,权力资本却在香港、新加坡、欧美布局资产,早已将“为人民服务”当作口号而非实践。
即使今天,中国经济体量已居世界前列,但人均收入、法治指数、言论自由、教育质量、养老金保障等基本维度,依旧远落后于同等经济体。所谓“伟大复兴”,到底是谁的复兴?
五、“感恩”背后的服从教育
这种“感恩”叙事的真正作用,不在于唤起历史反思,而在于塑造一种顺从心理结构:你的一切好处,都是领导赐予;你的一切痛苦,都是历史必然。
这正是极权体系里最阴险的一招。它不需要你热爱,只需要你不质疑;不需要你积极,只需要你感激。它剥夺的不只是物质,而是判断力与尊严。
结语:不要对拐杖感恩,而要记得是谁打断了腿
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真实意义,不该停留在感激的层面,而要敢于提问、敢于质疑、敢于想象“如果不是这样,我们本可以怎样”。
历史不是宣传画,它值得真实与追问。感恩不能替代反思,歌颂不能遮盖责任。面对一段以灾难开场、以恢复为荣的历史,我们需要的不是感激涕零,而是清醒地看清:本该如此,却迟到了几十年,这不值得感恩,只值得反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