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L;DR

  1. 全民内卷,是体制造成的统治工具
    表面是忙碌低效,实质是政权制造的“低效忙碌”,让人民无暇思考、无力反抗。
  2. 维稳优先于幸福,安逸反而危险
    中共担忧自由带来异见,宁要人民累而服从,不愿他们安居乐业。
  3. 人为制造稀缺,引导互斗内耗
    教育、就业、户口被制度性压缩,激发民间竞争,化解对体制的不满。
  4. 创新受抑,政绩空转,经济虚假繁荣
    创造力被打压,基层被剥削,“灵活就业”实为现代农奴制。
  5. 疲民政策核心:让人刚好不够幸福也无法反抗
    制造焦虑、封锁思想、灌输幻象,使人民陷于疲惫与顺从。
  6. 结论:不是不会治理,而是不愿放权
    中共深知:人民幸福与权力稳固无法兼得,选择了后者。

如果你想将这套内容用于演讲、写作或视频文案,我可以继续协助润色或扩展。


在中国社会的日常运行中,我们常常能感受到一种荒诞悖论:人们看似忙碌,却难以创造实际价值;人人都在竞争,却无人真正得利;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幸福感却越来越低。这种普遍的“内卷”状态,背后并非偶然,而是一种制度性安排。

很多人不禁要问:中共为何不让人民安居乐业?为何推动或默许这种广泛的、无意义的竞争与消耗?这真的是治理能力不足,还是一种政治策略?我们不妨从更本质的层面进行一场系统的解剖。


一、现象表层:忙而无果,卷而无出

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高压而低效的工作文化——延时加班、形式主义、KPI堆积、无意义的会议与汇报……这一切构成了“现代版八股文”的生态。

而年轻人躲进外卖、直播、电商等行业,成为“看起来在忙”的低保障劳动力。教育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职场上岗位供不应求,住房压力压垮中产意志,人人焦虑,但无人出路。

这一切并不是偶然,而是制度性的产物。


二、制度逻辑:不是“让人民内卷”,而是“离不开人民内卷”

1. “维稳优先”,不是“幸福优先”

在中共政治语境中,“稳定”常被定义为“服从”与“可控”,而非人民真正的自由与幸福。

一个真正“安居乐业”的社会,意味着人们有更多时间与空间去思考权利、自由与体制本身,这是中共所不愿面对的危险。

因此,“忙碌的无意义”“累但不反抗”反而成了理想状态。人民若有时间反思,政权就可能失控。

2. 互斗优于反抗:低效竞争是一种治理工具

体制设置的稀缺资源(如名校学位、体制内岗位、户口、安稳房产)被人为压缩,然后鼓励全民厮杀。这种“内斗机制”使民众将愤怒与焦虑转向彼此,而非体制。

这种“内卷—焦虑—服从”的闭环,是一种低成本、高效率的统治方式。

3. 制度厌恶创新:创新意味着挑战权威

中共系统强调忠诚、纪律与一致性,不容许越轨者存在。创新、突破、自由探索往往被视为不稳定因素,因此:

“埋头苦干”被赞扬,“质疑权威”被压制。

这种环境不可能孕育真正的创造力,反而激励了机械劳动与重复努力。


三、经济幻象:增长数字下的困局

1. GDP政绩驱动:表面繁荣、实质空转

为了应对上级考核、制造“发展成果”,许多官员热衷于重复建设、面子工程与数字注水。这种做法看似忙碌,实则资源浪费、劳民伤财。

2. 平台经济:低门槛、高剥削的内卷陷阱

外卖员、主播、打工族撑起了“灵活就业”神话,其实是低保障、高强度、无限竞争的“新型农奴制”。这不是创新经济,而是无出路者的避难所。


四、文化惯性:等级秩序与“被看见”的渴望

在中国,几乎所有社会结构都深受“上对下”的等级文化影响。无论是学生考大学,公务员求升迁,还是企业员工求赏识,本质上都在寻求被上级承认

这种等级设计使人从不问“我创造了什么”,而只问“我被谁看见”。于是:

  • 官员卷政绩;
  • 教师卷论文;
  • 工人卷工时;
  • 学生卷排名。

所有人都在为“上级定义的价值”而耗尽心力,却从未掌握自己的命运。


五、核心结论:这不是能力问题,而是制度选择

社会问题 本质原因
普遍内卷 管控策略的一部分,让人民“内斗”而非“外冲”
无法安居乐业 安逸带来思考,思考带来异见,异见带来不稳
劳动缺乏意义 政绩导向+权力集中,重形式轻实质
缺乏改革动力 现状对既得利益者最有利,缺乏内部制衡或外部激励

这不是因为统治者“不懂治理”,而是因为他们深知:“人民幸福”与“权力稳固”无法兼得


六、疲民政策:让人永远“刚刚不够幸福”

这种现象在政治学中有一个明确的说法:疲民政策

🧱 什么是疲民政策?

疲民政策指的是:统治者有意让人民陷于身心俱疲、焦虑不安、彼此猜忌、无力思考的状态,从而失去反抗与改变的能力。

疲民策略 现实体现
忙于生计 高房价、高考、升职压力,人生被“刚好压垮”
制造不确定 政策摇摆、言论模糊、环境多变,使人不敢预测、不敢行动
彼此猜忌 制度制造资源稀缺与竞争,使群众间无法形成信任与组织
思想禁锢 舆论封锁、批评噤声,培养“只说对的,不说真的”的习惯
灌输幻象 “正能量宣传”“文化自信”虚假繁荣,维持希望幻象

最好的奴隶是那些“以为自己还能翻身”的人。


七、历史教训:疲民政策的末路

历史上类似的统治逻辑屡见不鲜:秦末的徭役、隋末的大运河、明末的矿税、清末的文字狱……短期看似稳定,但最终无一不以剧变告终。

当社会活力被抽干,精英出走,底层绝望,系统便失去了“更新自身”的能力。最终,只能等待外部冲击或内部崩盘来“清零”。


八、结语:这不是失误,而是策略

不要再问:“他们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好好过日子?”

答案是:不是不会,而是不敢,也不愿。

一个稳定的集权体制,并不需要所有人幸福,只需要所有人不幸福到无法反抗。

这才是“疲民政策”的真正目的:不是打压所有人,而是让所有人“刚好不够反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