愚民之术:控制与责怪的双重循环
TL;DR
- 信息封锁是统治手段,不是技术问题,目的是压制思考、控制认知。
- 真正引发动荡的不是言论开放,而是长期压抑与信息黑洞。
- 反智环境是制度刻意制造,愚民有利于维稳,不利于社会进步。
- “不配自由”是自我制造的借口,用被塑造的愚昧来证明压制合理。
- 启蒙是公民权利,不是政权赏赐,拒绝启蒙是逃避治理责任。
- 真正的不稳定,源于恐惧真相、压制认知,不是自由本身。
“放开言论会乱”、“开放外网会出事”——这类说法在当代中国已成官方回应中言之凿凿的“常识”。然而,这种逻辑的背后,不仅掩盖了治理者本应承担的启蒙与教育责任,也形成了一种吊诡的悖论:一边拒绝赋予民众获取知识和判断真相的权利,另一边又将“群众愚昧”作为继续控制的正当理由。
一、信息封锁并非中性选择
现代社会的信息封锁往往不是出于技术限制,而是制度性选择。在中国,大量全球主流网站与媒体被屏蔽,教育内容受到严格审查,言论表达伴随高风险。这样的环境并不会自然产生批判性思维和公共理性,反而容易导致知识的碎片化、误解的累积,甚至是对权威依赖的强化。
长期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的民众,在判断公共事务时自然会面临认知上的困难。但这不是“国民素质低”的问题,而是信息生态被系统性扭曲的结果。
二、动荡的风险往往来自信息积压,而非适度公开
关于“如果放开言论会引发动荡”的说法,确实在某些历史语境中有其合理性。信息的突然释放,在缺乏公共理性与治理韧性的情况下,可能会带来认知震荡和情绪性反应,这是需要正视的风险。
但问题在于,长期压抑与信息不透明,也同样可能积累不满与误解,最终在某个触发点集中爆发,带来更大范围的社会动荡。从历史经验来看,许多重大社会危机,恰恰源于真实情况被掩盖过久,导致公共判断滞后甚至完全脱离实际。
因此,我们不能简单地将“开放”视为动荡的源头。更合理的说法是:信息生态的健康与否,与社会的稳定性之间存在复杂关联。适度、渐进、有制度保障的信息公开与言论空间,有助于社会形成弹性的反馈机制,使矛盾得以及时表达与缓解,而非积压至极点突然崩溃。
封锁可能在短期内压下表面问题,但如果缺乏自我修复的机制,反而会导致深层危机。相比之下,在具备一定社会承载力与治理能力的前提下,适当开放信息渠道,有助于社会稳定与预警系统的建设。
三、反智主义与治理懒惰
一个成熟的国家治理体系,不应依赖控制舆论来维系秩序,而应致力于提高公民的认知水平,使其能够自主参与公共生活。
然而,现实中我们看到的,往往是一种反启蒙、反思考的氛围。从教育到媒体,从社交平台到文化产品,对深度思考和多元表达的打压并不偶发,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安排。这种环境并不会“自然淘汰”愚昧,反而可能固化思维惰性与盲目信仰,使得公共讨论长期处于低水平循环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反智并非治理失误,而是对部分执政者而言的“政治稳定剂”。愚民状态虽然不利于社会进步,却有利于集权运作。这是一种短视且危险的博弈方式。
四、“你们不配自由”的自证逻辑
我们常听到一种论调:“我们还不成熟,不适合开放。”但这种说法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——是谁塑造了这种“不成熟”?
如果一个社会几十年如一日地压制表达,屏蔽多元知识输入,制造信息黑洞,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人,又如何能培养出健全的判断力?用人为制造的“愚昧”来论证“不能开放”,不仅逻辑上自我封闭,更在道德上站不住脚。
“你们不配”,从来不该成为合法压制的理由。
五、启蒙不是赐予,而是权利
社会启蒙不是一种权力的“恩赐”,而是一种每个人天然应有的权利。当下的技术条件和人力资源,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多元、理性的公共空间。真正的障碍,从来不在民众本身,而在于制度是否愿意承担启蒙所需的耐心、开放与风险。
与其说人们“愚昧”,不如说他们被剥夺了变得聪明的路径。
结语:真正的不稳定,从不在于自由
在今天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,信息不可能永远被掩盖,认知差距也终将带来社会撕裂。过度封锁与不信任,不是维稳手段,而是在消耗未来的信任资源。
开放确实会带来不确定性,也并非包治百病,但一个无法面对不确定性的政体,其稳定性本身就是高度脆弱的。
真正值得问的不是“放开会不会乱”,而是:“我们是否一直在用制造愚昧的方式,回避深层次的治理责任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