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有关华人历史与当代中国议题的讨论中,经常出现一个复杂而敏感的群体画像:一些身处海外、享有相对自由和安全环境的华人,面对中国国内发生的社会事件和政治现实时,选择冷漠甚至嘲讽。他们常说:“中国人要自己救中国人”,有时也附带讽刺语气:“自己不跑,怪谁?”

这种言论背后,实际上折射出多个层面的问题,值得深入梳理。


一、历史背景:迁徙的复杂性与多样性

全球华人 diaspora(散居族群)形成的历史背景极为复杂,涵盖多个时期:

  • 有人是晚清战乱或白色恐怖时期逃离;
  • 有人是文革或“六四”后的出走者;
  • 也有人是因教育、经济原因选择移民;
  • 更早还有因殖民或劳工制度而流散的群体。

在这些迁徙历史中,个人选择与历史动因交织,有主动出走,也有被迫流亡。但有一点可以确认:许多人及其家族,是因摆脱战乱、迫害或制度困境而“跑得快”的。


二、言论的逻辑矛盾:从身份切割到价值判断

“这是中国人的事,自己救自己”,这种说法看似划清界限,实则包含以下几层逻辑前提:

  1. 身份切割:我不再是中国人,因此无需对中国事务表态或介入;
  2. 道义抽离:既然不属于中国人群体,也就无须关心其所遭受的社会困境;
  3. 责任转移:问题的存在是“自己不觉醒”的后果,与旁观者无关。

然而,这样的立场常常忽略了几个现实:

  • 血缘、语言、文化背景仍使很多海外华人与“中国”具有情感或文化上的关联;
  • 即便法律身份变更,个体在国际社会中仍可能因“华人”面孔或身份标签而被认同;
  • 全球化时代的政治与信息流动,使得“局外人”很难完全与故土事务断绝关联。

三、道义的边界:沉默可以理解,冷嘲是另一种态度

在现实中,不愿介入中国事务、不发表意见,是个人自由,也可理解。每个人在全球格局中的位置不同,对应的安全感、表达空间与社会成本也不同。

但从不发声到讽刺批评,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为层级。前者是选择保留,后者则是一种立场表达,并带有价值判断。

当海外个体用嘲讽或冷漠的语气评价中国现实,尤其是指向处于弱势、受害状态的个体时,这种态度本身不再中立,而成为一种对苦难的再伤害。


四、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的失联

很多人对“中国人的事”表现出疏离感,往往是因为其个体经验已经与国内现实断裂,或者成长于不同的文化制度中。这种情感脱节可以理解。

但值得反思的是:当前的制度问题、社会矛盾,在历史上往往也影响过他们的祖辈。例如“黄雀行动”营救的对象、在清末动荡中出走的家庭,很多都是制度或暴力的受害者。他们的逃离,为后代提供了自由的成长环境。

因此,今天的安全感,有可能建立在前代曾经“没跑掉”的人所承受的牺牲基础上。


五、公共讨论中的价值选择

在全球化与信息开放的时代,公共讨论本身已不再局限于国界之内。人们有表达意见的自由,也有选择不参与的权利。

但在面对苦难与不公时,公共言论的分界线在于:是否仍保有人道主义的基本立场,是否仍愿意在最低限度上尊重他人的生存状态。

“跑得快”不是错误。历史上的迁徙、流亡、移民,本质上是对自由与生存的追求。这些行为应当被理解。但“跑得快”之后的态度,尤其是对留下来、仍在原地挣扎者的态度,决定了公共伦理的厚度。


结语

个人可以选择移居,也可以选择沉默;但对困境中的他人表达轻蔑与讽刺,是对历史经验的切割,也是对现实同胞的冷漠。
在一个时代判断一个人,不仅看他走得多远,更看他在看待原地之人时,是否还保有人类基本的共情能力。